说起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,有人这么形容51配资,科技创新是“拿着锤子找钉子”,产业创新则是“找准钉子造锤子”。
找钉子,找的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、瓶颈制约;造锤子,造的是产业新引擎、新动能。只有二者相辅相成,相互促进,才能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耦合,真正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。
6月27日山东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,在表彰一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、推动产业升级的杰出科技工作者和创新成果的同时,也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,就是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。
本次山东省科学技术奖首次增设“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组”,将其列在科技进步奖中,目的在于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“最后一公里”51配资,让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
科技与产业融合,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是基础。科技供给的数量和质量,直接影响创新的效益与水平。山东科创资源丰富、产业体系完整,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大有可为。细数“家底”,从12英寸碳化硅衬底到“山河号”智能盾构机,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齐鲁大地接连涌现;山东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万家、高新技术企业3.5万家,分别居全国第三、第四位。既有“顶天立地”的重大突破,也有“铺天盖地”的创新梯队,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,为山东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打下良好基础。
当然,科技成果并不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过去我们常遇到这样的尴尬,高校的成果“养在深闺”,企业想要技术又“摸不着门”,产学研融合搞着搞着成了“纸上联姻”。可见,要让科技成果从“书架”走向“货架”,就必须解决“不敢转”、“不想转”、“不会转”等问题,而这需要政府和市场联合“答题”。
比如,去年5月启动运行的山东科技大市场,已挂牌交易技术成果1200余项,成交额突破12.8亿元,有效解决了供需错配问题。而鲁科贷、鲁科担、鲁科保等服务品牌的建设,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,激发了市场化科技金融活力,有效解决了资金的问题。让“有形之手”和“无形之手”相得益彰51配资,才能形成高效协同、富有活力的成果转化体系,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、形成产业。
说到底,无论是“从0到1”的原始创新突破,还是“从1到100”的产业化跨越,企业始终是最重要的创新主体。企业对市场需求最灵敏,对新技术、新产品最迫切。发挥企业“出题者”作用,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,是深度融合的关键。2024年,山东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88.5%,居全国第一;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90%以上由企业牵头承担,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。
科技创新“生力军”的不断壮大,带来的是活力,汇聚的是合力。当各类企业在创新链、产业链上加速融合,科技与产业“双向奔赴”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,迸发出的,必将是更强劲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能。
(大众新闻记者 李岳岳)
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